色综合视频一区中文字幕_男女午夜刺激视频_黄色动漫在线观看_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特大喜訊!我校董揚教授團隊葡萄生物資源研究成果榮登《Science》封面論文

來源: 新聞中心    時間:2023年03月04日    瀏覽量:

本站消息 2023年3月2日,我校董揚教授團隊關于葡萄全球生物資源研究成果,以Dual domestications and origin of traits in grapevine evolution為題,作為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當期封面文章發表,并受邀參加2023年3月Science期刊年會推薦論文。

《Science》雜志當期封面


論文題目截圖


2023年3月4日,云南農業大學葡萄生物資源研究成果發布會在昆明召開。云南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科協、省農科院、省科學技術院、部分在昆高校領導出席發布會,云南農業大學部分師生及企業、校友代表共700余人參會。

省科技廳廳長王學勤主持會議并作研究成果發布。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永全到會并講話。校長李永和致辭,董揚教授代表團隊作研究成果報告,盛軍教授、朱怡凡博士回顧和展望葡萄資源研究歷程,介紹相關成果轉化創新研究情況,朱有勇院士作了專家點評,學校黨委書記黎素梅向董揚教授團隊授予“葡萄生物資源和品種創新研究資金”。

研究成果發布會現場


省科技廳王學勤廳長致研究成果發布辭


省教育廳王永全副廳長講話


李永和校長致辭


董揚教授作研究成果報告


盛軍教授回顧和展望葡萄資源研究歷程


朱怡凡博士介紹成果轉化創新研究情況


朱有勇院士作專家點評


學校黨委書記黎素梅向董揚教授團隊授予“葡萄生物資源和品種創新研究資金”


該研究是由云南農業大學牽頭,匯集26個國家和地區70多名科學家完成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形成了葡萄起源、遷徙、品種分化研究領域的多個重要結論,為葡萄基因組輔助育種、品種溯源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集,對葡萄種質資源挖掘,推動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我國葡萄生物資源研究達到世界領先地位。該成果是在云南省科技廳項目“綠色食品國際合作研究中心2019ZG009”“生物資源數字化體系研究和應用2019008”的支持下完成,“云南農業大學引進人才啟動經費”也給予了重要的支持。

我國是世界鮮食葡萄的重要產區,云南是我國重要的早熟鮮食葡萄產區,但葡萄產業發展卻因“種業”問題受制于人。立足該成果對葡萄的經濟性狀控制基因的全面解析,可建立葡萄基因組輔助育種技術,在短期內突破葡萄“種業”難題,為我國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該研究成果提出闡釋了幾個重要觀點:1、論證栽培葡萄起源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1萬年前,遠比此前人類認知的起源時間要早,表明葡萄是最早馴化的水果,為研究作物起源馴化、葡萄栽培考古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2、揭示栽培葡萄馴化中心為兩個,為雙起源中心模式,糾正了此前的單起源中心理論,是葡萄研究的重要里程碑結果;3、證明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在不同區域同時起源,并且起源初期遺傳背景就具有重大的差異,徹底解決了學術界對鮮食葡萄和釀酒葡萄起源長達數百年的爭議;4、構建幾乎覆蓋所有栽培葡萄遺傳資源高精度親緣關系譜系圖,可以實現葡萄品種的定向育種和設計育種;5、發現了大量的葡萄人工馴化形狀控制基因,特別是找到了釀酒葡萄和鮮食葡萄人工馴化的差異基因,為葡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提供素材;6、在此研究基礎上,結合人類活動、歷史氣候變遷等因素,繪制了葡萄起源和人工馴化、改良的全景圖。

栽培葡萄起源、馴化、擴散全景圖


《Science》雜志是國際頂尖學術期刊,在世界學術界享有最高聲譽。以云南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葡萄生物資源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Science同期還刊發了題為Two domestications for grapes的評論文章,對該研究進行了介紹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評論文章截圖


此次研究成果是繼朱有勇院士團隊2000年首創的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理論和技術成果在《Nature》作為封面文章全文發表之后,再次以云南農業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世界最權威的科學雜志作為封面文章發表的第二篇論文。

該重大研究成果獲此殊榮,對云南農業大學是極大的鼓舞和激勵。云南農業大學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云南省“3815”戰略發展目標,聚焦高原特色農業綠色發展、生態安全屏障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等,深入開展科研創新攻關,做強農業“芯片”,為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d8655

評論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g6617


作者:廖順洋 朱伯鈞 潘偉榮

圖片:

編輯:潘偉榮